Sunday 3 November 2013

实习时段 谘商学习 之 谘商员的影响力与责任

最近在辅导一对夫妻时,因自己一时的失言,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影响和伤害了这对夫妻,心里感觉非常抱歉。虽然这家庭还愿意过来辅导,期许自己不被自己过去的失误影响,而能更人性、正向与支持性地与他们走在谘商历程里.

也发现在谘商历程里,谘商员的每一句语言、每一动作都影响着案主、案家和系统。谘商员需对自己、对历程有更敏锐的觉察,要学会“善用”自己啊、才能促进正向成长啊!


我在这过程中学习到:

1. 觉察自己在引领历程中,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与人接触”、是在“《证实》问题根源”还是“从历程打开新的可能”、是让案家与案主“挫折连连”还是”重获支持、怀抱希望“、是让他们”背负问题而防卫“还是“迈向希望而努力”。提醒自己每一次的与案家、案主的历程是如此可贵,也是接触他们内在可贵的生命力与宝藏,所以觉察自己、让自己以正向、相信和祝福的心陪伴和支持案家与案主。

2. 每一个参与谘商的案家并不是只有问题存在,他们生命共享的更多故事是感动、爱和具有能量的。与其聚焦在“问题”故事而愤怒、无力和委屈,不如重新接触有能量的生命故事,并从故事打开更多的可能,去面对当下的处境。每一个案家与案主的家庭与自己内在是有力量的,是有资源。相信他们的资源与能力,谘商员所需要做的,只是成为一个“酵素”,启发家庭与内在的转化力量与资源,展开开放、改变与正向的历程。

3. 谘商员内在的起伏,是需要谘商员自己去消化的。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接自己生命的能量。

4. 相信自己和案家、案主。《相信》是在谘商历程促进成长的能量。

谘商里,还有好多好多需要学习!期许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与成长,能与案家和案主走在自我与彼此滋养和成长的历程。

深深地祝福

写于2013年11月4日
8-4-7,Desa University

Tuesday 1 October 2013

2013年10月 檀香督导学习

今天在檀香爱心线的督导,学习丰富。

1. 清楚知道自己在辅导历程的定位,知道自己不可能处理案主的所有议题。所以选择案主需要、紧急、和重要的议题,与案主共同处理。
如:
- 处理伴侣关系时,聚焦在夫妻关系,如个人的课题是影响关系的,可在伴侣辅导中浮现,并共同讨论与面对。不被个体的议题困住和牵扯。
- 处理家庭, 父母亲密关系和亲职能力,可先聚焦容易管理与处理的-亲职能力。
-  个辅中也聚焦回要处理的主题。

2. 发现自己心里的动力:一直想要满足他人(而且是没与他人核对的,盲目地去满足。),想要面面俱到。

3. “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做就对了!”似乎是自己一直逃避的议题,也是需要学习的功课。

4. 连结自己的独特人性观,并善用辅导技巧,学习清楚知道技巧背后的信念。

5. 界限不只是人与人之间,更是议题与议题之间,事与事之间。如果混杂在一起,处理过程就变成背负,如果真的是一大块,就要和案主理清当中的脉络。

6. 辅导是与案主共同学习的历程Therapy is all about learning,都是从做人开始。所以连结人、懂得人才是辅导的重要元素。


郭丽安教授的《婚姻与家族治疗》学习

非常荣幸能上郭丽安教授《婚姻与家族治疗》的工作坊。
她是一位在家族治疗数一数二的大师,真诚、幽默风趣、专业、慈悲。

郭丽安教授的影响我最深的是系统观。


人的行为变化与催化都是来自于系统:家庭、文化、社会规则等。

案家都在症状中受苦了,他们都在系统中尽力,他们被不良与旧的互动如此的循环困住,找不到新的出路与互动方式。治疗师要真实感激他们在这家庭里的爱与付出,支持案家,并且共同协商发展新而健康的互动系统。

症状不是问题,只是呈现家庭系统的循环。IP (Identified Patient),是谁背负症状的人,是代表家庭发声。治疗者不是基于“解决”症状,反之重新接纳、感谢与正面框架症状,并与案家找到新的可能,共同协力打破如此的家庭循环,发展新的家庭动力。症状和IP反而是显示家庭的互动的重要显现,来代表家庭系统发病。

如用系统观看待案家,治疗师能以更慈悲的心体恤案家,理解并看见他们在现有的家庭系统互动模式受苦了。治疗师能带着更多的
尊重与支持,辅以幽默的隐喻,学习欣赏家庭、支持家庭、撼动与促进家庭互动。

家族治疗师要学习成为孤独的治疗师。不直接戳破家庭动力的状态,反而以尊重的姿态支持家庭,加入家庭,并以隐喻松动家庭互动系统,以好奇和懂得的心情了解家庭和个人能量、运用个体与群体的渴望与生命力共同支持家庭、开启家庭新的可能。

在家庭治疗,深深感受到“爱”的流动

向往继续在家族治疗深入学习。


Friday 30 August 2013

混乱中 学习看清

在混乱中,虽然无法让自己有确定的位置和状态,却让我在漩涡中看清自己的一些部分。


1. 自己在辅导历程中(特别是在家庭辅导),重复着自己在人际的应对姿态,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美其名照顾他人的感受,其实是以照顾到别人感受的方式来稳定自己的安全感。 原来我的人际安全感建立在:“安抚”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直到对方的感受想法是可以在我的预测范围。    思索着我为这样的模式付出了多少代价。。。

2. 自己在辅导历程,一直想找一个"确定": 确定我做的对还是错、确定我是否连接到主角。“确定”与“核对”的差别是 “确定”是带有不安全感并想得到肯定与确认,而“核对”是以多了解对方出发,“ 确定” 对我而言是重要的,我似乎以“确定”为根据而生活。 但世界本身就是很多模糊暧昧,我是否能允许如此的情况。这“确定”也反映了我内在获取肯定的框架,那框架是来自对错和规条的,而不是肯定 独特而美好的我。 思索着框架是否适用。。。

3. 自己是很不实际的。很多这样情绪的回荡是停留在想法和情绪,而不是在当下的行动。所以回到当下,似乎就能找到存在感了。

4. 徘徊着应不应该、对不对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客观,尊重案主的选择),在辅导历程却没有了方向。自认为辅导历程特别是婚姻与家庭辅导,辅导员可以拥有并觉察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适时的善用。而不是一味的允许和调整,适当信念阐述和善用观点的介入是可以打开新的可能

5. 所有历程最宝贵的不是谘商员做了什么,而是谘商员能放慢灵魂,在这过程中,听懂主角。懂得深刻,主角自身就能能转化与连接地更深刻。

6. 我不知道是谁最好,因为我可以让自己成为“爱”。

7. 想要改变的心,即便用心良苦,但却有限,因为只能在表面中治标。但如果愿意以一颗相信、爱和愿意懂得的心,不需要蓄意改变,或许转化经已开始。

8. 不要只专注在做了什么,而是专注在接触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和经历了什么

9. 不要只活在想象中,而是活在历程中

10. 面质是为了与主角觉察旧的模式,并能够觉察新模式的可能。 我自以为害怕破坏关系,而不面质,剥夺主角想要成长和改变的权利。

11. 对自己诚实,是觉察和消化框架最好的溶解剂。


张志伟  笔于
2013年8月31日
凌晨 12点19分
Desa Universiti

Monday 26 August 2013

助人者的自我修炼工作坊之 回荡与冲击

有幸成为杨蓓老师《助人者的自我修炼》工作坊的工作人员 ,感谢能被理事们允许 参与精彩的小组讨论与活动。

工作坊的第一天是以诚实和为何成为助人者为主题,震荡着参与者的思维。身为工作人员的我,也因为身份、内在、和工作分配的过程中,心里一直浪涛汹涌。第一天结束,夹带着学习与工作过程的冲击,愤怒与失落一直在心里来回翻滚。


第二天,老师环绕在‘我是谁’和疑惑VS 答案等等给予参与者生命摇晃。在“我是谁“的思索同时,自己在小组分享中却因感觉不被接纳而退缩。这退缩相对应着”我是谁“的课 题,产生强烈的冲突。冲突于 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自己竟然 也不能允许”我是谁“。

第一天,自己在整理的过程,发现自己在 自由与"刑具"中来来回回。 当与人接触中,自己感觉不安全感和压力的时候,总会钻去”刑具“,尝试满足自以为别人的期待,努力去达到”对“与”错“的标准。这”刑具“让我活在恐惧中,误会自己是不能被接受的。以为只有满足他人,才是王道。如果说是刑具折磨我,倒不如说是我自愿钻进”刑具“里,让我能以此”刑具“求生存。

第二天的冲击,更是紊乱。我以为的”我是谁“,只不过是”期待我“和”理想经验我“出发,其实和真实的我相去甚远,真是讽刺!我种种自以为了解的”我“,是不过是以自己期待的,以为别人期待的,理想的,对与错的为框架,框着对自己的认识。我被这框架困住,还是我运用这框架困住了自己。我想,后者比较有可能性。

我”理想“的以为我可以完全没有框架,没有笼子,没有困住,但被隐形而更窄小的”理想“笼子困住而更痛苦。坦然地面对我还是需要框架,只是可以移动到更放松与自在的框架(或更适当地运用框架),并承认自己还在框架里,而且框架有框架的功能和好处。如此如实的承认,心里是松了口气和感动,感动于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真实的状态。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去工作坊最原先的主题:对自己诚实

另一个画面在头脑浮现:自己是泄了气的气球。自己在不停地为自己灌入这么多”虚“的气,却在被探问”你是谁“的刺激下与工作坊的历程,被刺中了核心,气全泄了。自己原来不过是个”气球“。但自己是什么气球、什么材质、或许不是气球等,一无所知。”我到底是谁“,原来自身连角色我,性格我、特征我都还不了解呢!

也看见自己的”虚假“,因为真真实实地看见自己和自己的面具。这工作坊和身为工作人员的历程中,让我和面具之间有了距离,看见面具其实是被我抓得紧紧的,而也是我选择的。那个虚华的面具底下的我,会选择性的曝露,如果不够安全,会在面具底下躲地紧紧的,并且运用一些刑具自我批判和折磨。哈!自己是原来是这样子的哦!

在仔细观察,其实我还没有真实的认识这个自己。我总把学回来的名相把自己”标签“成一些性格或直接给予自己外相的答案,而不是在生活中细腻的发现和觉察自己,一个怎样的自己。

这"我是谁”,还有一些涟漪需要去咀嚼,反刍,再咀嚼。 而生命过程,去认识这个我,还需觉察、认识、再觉察、认识。那是一个漫长、循环并且趣味无穷的历程。也相信“我是谁”的疑情将会是一个推动发现与觉察自己的动力!


我是我,
有时候懦弱随和,
有时候勇敢鲁莽,

有时候愤怒自主,
有时候哀伤细腻,

有时候为了安全退缩,
有时候为了成长前进,

有时候自责督促,
有时候懒惰休闲,

有时候 文静审察,
有时候 调皮互动,

还有,还有,
很多矛盾的我,
有我喜欢的,有我不喜欢的,
这些都是我,
都是我重要的资源,
都是我可以去运用的宝藏,
所谓的矛盾,
也意味着拥有双向的能量。
既能互补,也能整合。

在细问“我是谁”,
好像总究找不到我是谁

哎呀!怎么没有答案呢?
好混乱啊!
悬疑着疑问,真难受啊!

问着问着,就让它悬疑着吧!
有没有答案,都不要紧!
沿途得到所谓答案,又要把它放下,
又何有真正的答案呢?
不急着找答案,
让疑情推动着省思自己和生命吧!


我到底是谁! 哈哈!还真不知道呢!


感恩杨蓓教授、感恩萨特尔全人发展协会、感恩参与者共构的能量、感恩自己。


张志伟
写于  Desa Universiti
2013年8月27日
凌晨 1点1分


Wednesday 14 August 2013

焦点解决谘商的实践者---洪莉竹老师

记得看到升学网写着洪莉竹老师的工作坊!
哇!第一个念头是《稻草变黄金》的作者竟然出现在马来西亚带工作坊!
在往下看,walau A! 才一百零吉!现在不报名还等什么时候?!!!(只公开予中学老师,需要校方推荐)
虽然已经结束在圣心中学和菩提独中的实习,但还是经历争取校方的推荐,感动的是圣心中学的伙伴给予我50零吉的折扣卷,而菩提独中成为了我的推荐单位。这两间服务的中学成就了我参与此工作坊的微妙因缘。真好!

带着满满地期待参与洪莉竹老师的工作坊。
看着洪莉竹老师带领工作坊,浓浓的感动回荡在心中,感动于老师如此的踏实、如此的用心考虑学员的需要而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地连接每个参与者、也如斯的人性。完全打破了我对焦点解决谘商的传统印象。

在老师的身教上学了好多!看见老师在焦点解决的学习和在教学的态度,是贯彻焦点解决谘商的精神:相信人的能力、相信小改变价值大(相信人可以选择以小步骤和增加的方式更坚定地成长)、真诚踏实、尊重和理解人、坚定而开放等等。老师在工作坊、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回到自己有能力的部分、踏实的部分、滋养的部分、也让我坚定起来,并相信自己(赋能)。案主何尝不是需要如此的历程呢?!!

缓缓地整理自己在洪莉竹老师身上与工作坊对焦点谘商的学习:

1. 寻找例外 

相信人是整体的,像太极似的有黑白两面,而黑中有白点,白中有黑点,蕴藏如此多的可能、经验与思维。案主会经常陷在黑里,而挣扎受苦。 谘商员是与案主共同发现其白色与正向的部分,从例外经验中找到新的可能和解决之道。

2. 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案主是了解 自身问题的专家,也拥有足够的解决问题资源和能力,甚至懂得如何解决自身问题。案主才是了解与解决问题的专家,而谘商员只是建构 解决之道的专家。 谘商的过程是彼此共同建构新的可能与解决之道,合作是必然的。 焦点解决谘商是深信人的能力。

3. 探索假设

共同接触人内心的渴望与希望,也从希望/渴望的细节中发现小改变的可能。

4. 事出未必有因,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找出问题的原因

自己总爱在谘商的过程中寻找原因,有时寻找原因的过程未必能协助案主,反而与案主共同陷进低落无助的能量。 带着希望,相信案主能过得更好,探索案主的正向能量,聚焦于案主解决与成长的可能。以增加的方式改变(觉察到自身的信念:只有问题解决了,我就会幸福。转换至 即便有问题,我也能幸福,而且从中学习。)

5. 建构新与正向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物

倾听人的渴望、期待、努力与资源,正向的看待人。相信”期待"能成为案主的方向,相信渴望、努力与资源能成为案主的动力。接触整体的人,去建构人渴望的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谘商深信事情是流动性,而人在世间的努力是具有正向价值的,所以事物“变好”、“维持”与“变糟“,都有其努力、知觉(心意)、与细节可以肯定与欣赏。
而所谓的”变糟“,往往是低于案主的期待,但其实有改变和努力发生。

6. 意义与经验是相互建构 

事件本身并不是聚焦的重点,而是其带给案主的意义与经验。谘商员带着尊重聆听案主赋予事件的意义与经验,并共同探索新的可能和例外,能更开阔的眼光看待、整理与解决有关事件

7. 经验的描述影响行动的选择

焦点重视经验描述与行动选择的循环和系统的变化。所以从小改变中连接新的循环 (关系问句),强化人在有关经验的知觉。

8. 同理不只是肯定与强化案主的感觉,而是表达对案主整体知觉的理解

焦点解决的同理不是聚焦在明白案主的感觉,如:我听到你在这事情上很难过。 而是以完整地方式表达同理,除了理解案主的感觉,更接触其努力、好意与期待。 如: 我听到你在这事情很挫折。虽然这事情发展不如预期,但我看见你却付出很多努力想要把事情弄好,为了让大家都被照顾到。

9. 赞美

赞美是人与人连接与彼此欣赏的流动。人在直接赞美、间接赞美和自我赞美中能找到自我与他人彼此欣赏、滋养与连接的能量。


此工作坊带给我好多丰富的学习,最令我触动的学习是,肯定自己的小改变,相信再微小的努力和改变,会变成新,美妙与正向的循环!

祝福 我能一步一脚印,踏实地看待自己、案主与生命。
愿我更相信生命!。

张志伟
写于 2013年8月15日
Sungai Dua Macdonal

Saturday 4 May 2013

与青少年共舞 一部曲

最近在两间中学做 非正式实习(Practicum),接触了好多青少年的生命故事。

总是在询问自己:自己何其荣幸,竟然可以聆听这么多孩子的生命故事。

孩子带着其真实的面貌与我相会,却翻滚了我内在的暗涌,拨动我内心未完成的旋律。


这过程中,心里经历了兴奋、失落、盼望、喜悦、哀伤、自责、自怜、信任等等的情绪与面貌。

也频频在受挫与自以为满足中来回。

其中的领悟、明白与学习,如此摇晃着向前。

时而脚步稳固,时而自我质疑,时而自我省思。

(这张照片让我笑了,原网址:

他们让我知道,

没有人是要伤害我的,他们只是带着自己的功课而做出回应,很多时候是我选择受伤,或不把刀拔出来。

没有人愿意被 逼着改变, 而是希望被接纳,被关怀,被信任。信任他们是有能量的,信任他们会变得更好,也值得更好的自己。

我是有能力协助的,督导曾经告诉我:不管怎样,对他们而言,我还是大哥哥。 我可以信任自己的能量,也信任他们的能量。

我的沟通模式, 喜欢以威胁、恐吓、讨好来操控孩子,却忘了支持、聆听、明白、尊重、肯定他们。

也在与孩子互动中碰撞,冲击,连接。甚至曾被孩子回馈说:差劲的辅导员。


回馈我为差劲的辅导员的孩子,这星期四带了朋友再次找我辅导(说是要见证我的差劲*.*),我其实好不知所措,也硬着头皮和他们互动。但奇妙的是,从开始的尴尬到后来的熟悉,彼此关系更进一步。这奇妙的过程,让我学习好多。

这过程也让我发现:

不要以为孩子只是被你引导、陪伴,其实他也在评估你、测试你,是否能让他信任,让他靠近。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故事书
不要以孩子的封面去判断孩子,要翻开孩子的生命故事,去读懂他,才能真正看见孩子。有时也别急着打开,好好的与孩子所允许的部分相处,你会看见这一页的深刻内容。

心里是心疼孩子的,孩子要经历了什么过程,才会这么层层地包扎自己,才会如此地孤立,才会如此不知方向的寻求爱呢?这些都好像不是这年龄的他们应该受的苦!

知道自己能做的都好有限,只能陪伴、去懂他们受过或者正在受的苦,给予我所及的支持与协助。

有单亲的孩子心里呐喊为何你不要我,有孤独的孩子渴望着大人对他的信任,有渴望爱的孩子到处寻求爱和关注,有“保护自己”的孩子自我武装,有被情绪冲击的孩子而无法自我管束。

孩子千百中故事,都似乎为了爱与被爱。

真是的,写了短短的几段,还是哭了,而且是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谢这些眼泪。因为相信这眼泪会是我助人路上重要的提醒与资源,提醒我助人的初心,去理解生命的苦,也相信生命能从苦中成长。

祈愿自己能记得我这次的眼泪。


谢谢孩子,如此真实,也心疼和倾佩孩子,如此的坚韧。

谢谢自己愿意参与孩子的生命。

祝福孩子,也祝福自己

小张 笔于 5/5/2013 凌晨 一点 怡保

Thursday 21 February 2013

2013怡保之旅


在年初四决定到怡保一游,拼凑我在怡保的青少年回忆,也和中学同学聚一聚。

那是一个很棒的旅游经验,是集 旅游、休闲、回忆和连结为一体的过程!

懒得再写,就把面子书写得在这里repost一下,以免被刷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回到青少年家乡-怡保花园

在怡保,拼凑与连结回我青少年的回忆!

好久没回怡保了!

这次回来,除了和老朋友聚一聚(可能没有人和我聚T.T),也在以前居家附近的花园和Food court 逛逛,拼凑回在怡保青少年时代的回忆。

看见妈妈工作以前的工作地点,看见以前妈妈买面的档口,不禁要对妈妈致敬,倾佩着如此坚韧的女性,能兼顾于两边的工作,只为了兼顾家里的生活。
摆档的地点-怡保花园冬菇亭 
(以前怡保什么东西做好吃?答案是板面,因为是我妈煮的=P)

看见很多在档口附近熟悉的面孔,突然觉得很荣幸能和妈妈一起买面,而能有不一样的夜市回忆。
以前Wolley 楼上可是电玩中心,现在变成了桌球中心
看见电玩和游戏中心,勾勒起我沉迷电玩的往事,是有个糜烂和叛逆的青少年时期。

只有一个饭乡档口的靓姨认得我,在彼此寒暄的过程中,她称赞我变帅和man了(哇哈哈。。有爽到~),也在诉说着过去,心里感动。感动于她认得我,感动于生命的回忆中能彼此结缘与连结

很开心看到以前存钱进去的银行,买东西的杂货店,邮政局。。。(以前很多小小的日常作息,变成现在很珍贵的回忆拼图)

去买了一个以前很喜欢吃的鸡丝包(在一个很特别的老店season),好便宜,只有RM1,哪里找!小市镇真好,这么多年都没起价= 不舍得吃,收着。

跑去吃以前很迷恋的supper,财记招牌面。水准还不错。不过老板娘不在,伙计不认得我。不然可以寒暄连结。

最后失算,既然没有德士。附近酒店也没有房间。走了30分钟的路程,既然找到一晚RM35的酒店。呵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明天期待与同学叙旧!

晚安

2. 享用怡保美食篇

睡了一晚,到附近的茶餐厅用餐。喜欢怡保的茶餐室,很Authentic
吃着怡保的河嘻,虽然这档口应该不是很知名的,但还真不错。
我想,怡保的任何一个档口都很不错,怪不得总觉得新山还差一点,原来我以前被怡保美食坏了。我甚至觉得面汤类的食物(特别是清汤),还胜过槟城一筹(槟城人不要打我!>.<

吃完河嘻,叫了一杯白咖啡。虽然不是知名度很高的《Old Town White Coffee》,但我觉得好好喝哦。 很浓郁的Kopi香,喝着喝着,有人间天堂的感觉。

再叫个墩蛋吃,以前小时候很喜欢吃的。很纯的蛋香,甜甜的焦糖水。真的就是赞。有幸福的感觉。

总花费 不过 RM8.20 却让我有很幸福的感觉。人生享受莫过与此。

期待这么美好、老旧和很有味道的茶餐厅能继续在怡保保存!

爱上了Authentic的食物。


3. 回到青少年游戏地-狮美新村

回到经常以前经常骑脚车找朋友玩的新村 - 狮美新村

建筑物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老旧的建筑物隐藏着浓浓的人情味,平淡的气息和厚厚的朴实。

那边有档生意很好的鸡饭档继续生意很好。

有点想念发记的点心,不过没冲劲去试。

在以前打工的杂货店,和老板暧昧的眼神交流一下,本说先参观完其他的回忆,那里知道回来,已经关门了。

以前疯魔的漫画书店,紧闭着门,难道已经收了?

站在开了40年多的药材店,喜欢它飘出来的药材与泡参味,所以一直狂嗅(好像有点变态)。也买了其闻名的咸茶,果然好咸。老板给了嘉应子让我送茶。有回到童年的感觉,被妈妈逼着和苦茶,并用嘉应子骗我继续喝。
在药材店,看见鱼肝油,想起妈妈总把鱼肝油捧为 强身健体的补药,不停地提醒我喝,好像喝了就不会生病。
看见川贝枇杷膏,出现了它被供奉在冰箱的画面。只要我们有一些伤风感冒,就会叫我们服用的圣药。感觉它好像能医百病。

以前电玩的店现已被美容院取代,想念很疼我的娟姐,没有人时总让我免费玩。

同时,回忆起以前自己曾是别人的"leng"(跑腿),帮人打包Kopi O, 就可以得到茶雪一包。

喜欢在一间店买凉粉豆精,虽然很多年了,只是买一些米粉和饮料,却能经营好十几年。

以前总在狮美附近朋友家溜达,但现在忘了那一间,也忘记了朋友名字(请允许我这么没良心),但仍记得以前和你共处的记忆片段。

想念早上的狮美巴刹,很多食物也有很多的叫卖声!而且印象中巴刹的食物好吃。

喜欢新村的简单和淳朴。
新村好多的店都经营了好几十年,但城市的店都会变化好大。
这是价值观与生活步伐的不一样吗?思索着
—————————————————————————————————————

喜欢一个人旅行,那是一份可以独自和细腻地欣赏周遭地方的美,连结当地的人情味,也可以和自己相处!

期待下一次再度出发!地点:麻坡和拉美士 (童年的圣地~)

Friday 25 January 2013

原生家庭的发现

上了萨特尔家庭治疗模式已大约两年了,现在才发现其实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了解哦!

在今天上课才发现原生家庭其实影响自己蛮深的,不论是人际关系,压力模式,思考模式,人格特质等,都是从原生家庭学习回来的。

那是一个很感恩的发现,发现自己的的“生命血统”来自于我的家庭与生命经验,那是美妙的。这也证明我与家庭的连结,虽然我是个体,却来自家庭的因缘,与群体的祝福。

生命经历而营造了现在的我!

童年被外婆宠爱的经历:

那是一个被爱的经历,是美好的。即便遇见种种挫折,也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童年寄养在二伯母家:

1. 那是一个女权的小社会,没有一个很好的男性学习楷模,而自身倾向有女性化的特质。
2. 对环境抽离而缺少参与感。我和姐姐们被安放在一个小天地,相依为命。

在爸爸身上的学习
1. 随性  VS 没有规律,懒散
2. 享乐主义
3. 幽默
4. 关怀
5. 自由
6. 爱现 + 口才好
7. 不想要承担(Commitment)


在妈妈身上的学习
1. 对他人负责
2. 爱但不愿靠近
3. 关怀
4. 享乐主义
5. 为自己负责 - 我可以再和母亲学习的。
6. 坚韧

在父母关系的学习
1. 爱但不愿承担
2. 爱是有韧力,是美好的(父母吵架这么多年,都还在一起)


家庭与社会的学习
1. 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会在意他人的需要,或参与他人的世界。
2. 向往自由,不安定,却也渴望安定。
3. 不晓得如何与他人接触,会有焦虑不安全感,所以被动接触。(现在突破,其实没有想象中的不安与焦虑)

我要学习珍藏原生家庭给予我的宝藏,并放下一些已经不适合我的。

祝福自己


Thursday 17 January 2013

流浪~在流浪者之歌

总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期待好久的流浪者之歌的舞台剧,也尽力的对“宇宙”发出能有缘观看此舞台剧的讯息(吸引力法则),终于朋友意外的提供了免费的入场劵。

当观看回来时,很多朋友问我关于这舞台剧的内容或是心得,我的回答总是:看不懂,我真的看不懂,但这是一个很棒的舞台剧。

是啊!我从开始到结束,都看不明白这舞台剧,却因此舞台剧数度落泪。

在Life of Pi 和流浪者之歌,都回荡着同一把声音: 所有发生本来如是,不需刻意赋予意义,只需“在”。

所以,在流浪者之歌,即使身边伙伴知道当中的内容,我允许自己在未知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即便不懂,也允许。也因为不懂,允许自身在如此的当下。

看着舞者在挣扎、旋转、回荡和拉扯, 看见宁静的法师(佛陀)的安住,经历着舞者勾画的“圆”。

就算Gautama也好,就算Siddhartha也好,也在凡尘中的流,如此的流动。
他们本来无二,是因缘的展现而呈现之面貌。
或是挣扎、或是拉扯、或是和好、或是祥和,都本来合一。

或许在这舞台剧中,我看见了自己的Gautama,我遇见了自己的Siddhartha!也显得不这么重要!

只有去流浪吧!才能 经历Siddhartha的舍弃,才能 领悟Gautama的洞察!
只有去流浪吧!才能 去脱落,脱落对自己的“附加”,脱落对自己的“拥有”,才能去重新认识坦荡的自己!

只有去流浪吧!才能穿梭在人间的情感,去窥视人性,才能触摸人心!

也只有去流浪吧!才能纯粹听见人间的声音,才能如实的 凝视人间的矛盾!

如果需要为“流浪者之歌”赋予意义,我想它是一个镜子般的河流,如实地映照着我内在欲望与宁静的相连、如实地映照我的挣脱与坦然、也如实地反映着我的留恋与不甘、我的空荡与抓取。这个河流也在一直流动着、变化着;缓缓地,去诉说我生命;团团转地,荡漾着我对生命的疑惑。

这河流似乎不一,也其实无二,因为是我生命的共同,也是生命的延续。


看完了舞台剧,我好想去流浪!也好想去静坐!也让我回想起第一次在丁加如流浪的经验,那是很漂亮的经验!

以下是我搜寻到很喜欢的文字:

《如是我聞。
不旅行的人絕無快樂,羅希塔!活在人的社會,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修得正果;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
  那麼,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
那麼,還是流浪去吧!》

  — 大神梵天曉諭一個名叫羅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羅門書

愿我继续流浪,在人间流浪!在流浪中找到安定的力量!